本篇文章3712字,讀完約9分鐘
晝夜均而寒暑平,半冷半暖之間,秋分悄然而至,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亦如期而至。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已收獲超過2.9億畝,完成22.7%。廣袤田野間,金黃的谷穗、火紅的高粱、青色的蘿卜、雪白的棉花、紅紅的尖椒……累累果實,在秋風中搖曳著人們辛勤一年的汗水,靜靜釋放出豐收的喜悅。
秋天,下起一場金色的“豐收雨”。
攝影 / 康輝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會場定在成都,4500年前,古蜀人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撒下了第一粒水稻種子。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川視察時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翻開史書,每一次發展的提速,都離不開農業繁榮;每一個盛世的見證,都繞不開五谷豐登。
稻谷豐收。
攝影/邱會寧
眼下,肩負重任的“天府糧倉”用高質量的沃野良田繪就了一幅好“豐”景,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成都交出了一份振興鄉村的新答卷。待粒粒飽滿的糧食顆粒歸倉,這份沉甸甸的豐收,是“公園城市”的鄉村答卷,正被賦予新的時代期許。
一株野草的逆襲到一個時代的開啟
稻米,是中國最常見的主食,它與自西域而來的小麥一起,鑄成中國人飯桌“南米北面”的基本格局。
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首先發現一種“野草”——它喜濕喜熱,對土壤不算挑剔;它的種子富含淀粉,足以果腹;它每年都能定期收獲,填滿糧倉。這就是水稻。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現場,特別設置了一個中華農耕文明館。17770平方米的展區面積,濃縮了四川地區約5000年的農耕文明史。
成都平原農耕文明最早那縷文明的曙光,來自4500年前的寶墩古城,它是長江上游最早的城,也是長江上游最早的水稻田的發現地。這座遺址出爐,重現了古蜀先民在岷山腳下譜寫的拓荒史詩,將人們對成都平原人類活動的認識向前推進了800年。正如黃河孕育了華北平原一樣,岷江孕育了成都平原,館內展出的鐵農具,斑斑銹跡講述著四川早在兩漢時期就成為全國最主要糧倉之一的歷史。
仍在使用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活文物。攝影/見書古老又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岷江的一道分水工程。李冰治水之后,滔滔內江水灌溉著千里沃野,成都平原風調雨順,糧食產量大增?!敖鸪販?,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易主,成都農耕文明綿延千年,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和興盛,取代關中平原成為當仁不讓的“天府之國”。斗轉星移,千百年來,這片農耕文化薪火相傳、氣候土壤得天獨厚的土地,擔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作為我國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區、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四川精心打磨著自己的農業金字招牌,與其他12個省份一道,每年持續供應著全國3/4以上的糧食產量。經過十年努力,四川糧食年產量達716億斤,十年增加62億斤,新增產量可供1700萬人吃一年。
其中,包含成都平原、安寧河谷平原以及廣泛分布于川東、川南盆地丘陵地區在內的“天府糧倉”,給四川全省貢獻的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占到了79.31%、81.84%?!疤旄Z倉”的春華秋實,對于保持四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進而端牢中國飯碗,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年初,國家給2022年定下了“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硬指標。
雪山下的新津紅石涵養濕地公園。攝影/王戰勇但現實永遠充滿挑戰。一來,氣候變化、資源退化、環境惡化和突發狀況等造成的威脅無處不在,二來,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從“吃不飽”向“吃得飽”進而追求“吃得好”?!爸袊胍b中國糧”的答題重任,落到了各大糧食產區的肩上。糧歸倉,魚滿塘,四川正致力于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續寫“天府之國”的新傳奇。
在“中國農民豐收節”現場,彭山葡萄、蒼溪紅心獼猴桃、汶川甜櫻桃、合江荔枝、茂縣李子、曾家山蔬菜等特色農產品也同時亮相。與此同時,四川的糧食總產和單產實現總量持續增長,糧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糧食產品品質大幅提升,糧食消費水平穩定增長。
“種”出華夏新糧倉,從“兩藏”說起
一株逆襲的“野草”到畝產千公斤的超級戰士,水稻為人類的飯桌不斷開疆拓土。今年豐收季,雜交稻新品種“川康優2115”,沖擊“超級稻” 首輪“面試”過關:平均畝產809.6公斤,創造成都平原水稻最高產量。實現豐收,關鍵是推動“兩藏”: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時間倒回到2015年前,成都平原上多是田園牧歌的傳統景象。耕牛、犁、鋤、耖,再加上汗滴禾下土的農人,當中有閑適,更多是辛勞。
傳統農業,往往與“巴掌田”“雞窩地”“爛沖田”打交道,2000多畝田地,至少需要上百人來種植。
沒有天下良田,哪來天下糧倉。過去十年,打掉田埂,整治溝渠,讓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四川累計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達4989萬畝,約占國土“三調”耕地面積的2/3。
良田需與良機相輔相成。成都勇洪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長洪所在的合作社今年種了1600多畝水稻,畝產1100斤左右。這1600多畝地的日常管護,只需要五六個人,最忙的時候十來個人也夠了。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運輸、烘干……一臺聯合收割機一天能收60多畝,一架無人機十幾秒鐘就能撒完一畝地的肥或藥,全程機械化裝備的高效耕種,解放了人力,更實現了糧食的高產和穩產。
放眼全國,到2020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25%,較“十二五”末提高7.43個百分點。新時代的田野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景逐漸稀有,北斗導航、遙感技術、物聯網、云端種地屢見不鮮,農業農村現代化插上了騰飛的“科技翅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大國糧倉的根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夯實。技不止在種,也在“種”。目前,“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貢獻率已經達到45%以上。作為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四川擁有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和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均居全國第二?!疤旄Z倉”的大地上,“現代種業”發展亦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今年夏季,持續的高溫極端天氣,極大“烤”驗糧食作物的生長。秋收時節,邛崍進行了百畝水稻規模連片實產驗收,測產顯示,示范片平均畝產708.8公斤,遠高于當地水稻560公斤的平均畝產。測產的水稻品種,耐熱性強、產量高、米質優,當地人說,“取得高產,一方面是田間管理技術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水稻品種優良?!绷挤N得與良法“雙劍”合一?!爸袊r民豐收節”現場展出了一臺“新機器”——大豆玉米帶狀符合種植一體化播種機。中間三行為大豆,左右兩邊各一行玉米,以此套種,同一地塊大豆玉米和諧共生、一季雙收,實現對土地的最大化利用。2020年,四川的大豆產量從長期位于全國十名之外躍居至全國第三,得益于過去十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四川的不斷推廣。公園城市給“后浪”又一選擇
只要有水,就有稻浪。只要有人,亦有“后浪”。在公園城市的田間地頭,還有這樣的“后浪”。
大學畢業后,“90后”女孩王伶俐返鄉創業,作為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職業經理人,她管理著3900畝土地、1500多戶農戶。去年,三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年經營收入1000余萬元,入社農戶每畝分紅782元?!疤旄畤毕M镩g地頭的“王伶俐”再多一些,讓農民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體面職業,“誰來種地”的癥結便有望迎刃而解。
近年來,成都實施了“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吸引超過2萬有擔當、有技能的精英人才走進田間,當上“農業CEO”“農業職業經理人”,成為新時期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所以,以更高水平建設“天府糧倉”,絕不是單純的增加產量、穩產保供。建設農田、增加產量、改良品種、更新技術、塑造品牌,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農業的回報率,如何建設現代化的糧食產業體系,這才是再造“天府之國”農業輝煌的應有之義。作為天府之國核心區域,今年8月,成都印發《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力爭通過3年努力,提升建設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帶、10個以上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100個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 (園)區,在“天府糧倉”成都片區打造“一帶十園百片”。
圍繞“一帶十園百片”,科技賦能會更加廣泛,“每個產業片(園)區打造1個百畝科技研發應用核心區”;機械化會更加全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要達90%以上”;新的品種和技術會更加普及,“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推廣應用面達98%以上”;農業職業經理人會更加普遍,“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職業經理人覆蓋面要達100%”。隨著理想照進現實,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內涵外延不斷豐富,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畫卷正徐徐展開。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道路上,成都需要完成發展都市農業、守住耕地紅線、布局大地景觀、壯大鄉村旅游、做精現代農業的“必答題”,也要跳起摸高,推進建圈強鏈、提升生態價值、深化改革創新、促進城鄉融合、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彰顯公園城市特質的美麗宜居幸福鄉村。
金穗連天,倉廩滿裝。在新的時代使命下,成都將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一條“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路徑,讓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成為糧安國穩、磐石壓艙的中堅力量。
標題:公園城市“豐收”C位
地址:http://www.holdtonature.com//myjj/64682.html